2010年5月18日星期二

China's School Killings and Social Despair-Part 1

http://roomfordebate.blogs.nytimes.com/2010/05/13/chinas-school-killings-and-social-despair/?ref=asia

中国的校园伤害案件和社会绝望

过去的两个月,中国政府正努力应对一系列边远地区伤害小学生的恶性伤害事件。他们已经以担心模仿案件的出现为由对新闻界施压,并呼吁加强学校安保工作。然而,5月12日,又有一名男性气势汹汹地冲入陕西省的一所农村学校,夺走了七名孩子和两名成人的生命。这是自三月份以来的第五起校园伤害案件,作案人均系持匕首、坎肉刀或其它作案工具的中年男性。在这几起伤害案中,共17人死亡、近100人受伤。

几位评论员说这些袭击案是一个急速发展社会中极端压力的征兆,是政府尚未意识到的一股暗涌。


袭击案的政治意义

Zhou Xueguang 是一位社会学教授、斯坦福大学弗里曼斯波利研究所国际问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目前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北京计划项目。

校园袭击案的种种细节还有待理清——这些校园袭击案是孤立事件还是模仿案件;是因精神疾病引起的还是基于恶意动机的。但是有一个问题是非常明确的:这些事件是当今中国社会中广泛、快速增长的社会焦虑、沮丧和紧张的反映。

从一个层面上来说,这样的紧张状态在任何一个急速变化的社会中都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当今的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广泛和快速的变革,而这种广度和深度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都是甚少出现的。
大范围的城市化,很多情况下其实是强迫推进的城市化,通过农村和城市地区的迁移、土地占有和居民重置来实现。令人惊恐的社会不公已经是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赤裸裸的现实。尤其是大城市飞涨的房价,近年来涨了三到四倍,给富人和穷人间划上了一道深不可测的分界线。

在北京或是其它大城市的街道上闲逛,你能看到那些大门有警卫守卫、需要刷卡进入而且有精心打理的小径和绿化的住宅区。住宅区的高墙将墙内的富人和墙外的噪音和人群分隔开来。
然而,对于一个大学毕业生来说,即便是在大城市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在暴涨的房价面前,也不敢奢望在其有生之年能拥有属于一处自己的房子。这与早前的改革时期大不相同,那时的改革政策,尤其是将土地包产到户的政策,引起了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并惠及了人口总数中的大多数。

传统的家庭自给自足及邻里间互相帮扶的传统的社会格局已无法应对社会错位、社会封闭和特定群体边缘化的增长。

现在,绝望和怨恨的根源很深。社会学家用“社会混乱”(anomie)来描述社会规范和价值的坍塌。而校园袭击事件很可能就是这些日益紧绷的紧张状态的爆发。


从另一个层面上说,真正令人不安的是中国政府处理这种冲突的方式。它一直非常努力去“压制”社会动乱的征兆,而不是建立和培养起一种缓和的机制。官僚机器——通常是高效、冷淡、不人性化且无情的——常常引发与它所消解的社会怨恨等量的怨恨。

中国的转型取决于这些紧张和冲突是如何解决的。像校园袭击这样的事件在中国这样一个政治化的国家有极其长远的政治意义。就算是孤立、偶然的,这些事件极易获取政治意义,给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原本就脆弱的政府和各社会构成间的信任关系带来了强大压力。

中国有句谚语,将人民比喻成水,统治者比喻成舟。它是这样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国的领导层应该都深谙此道,他们也正出台一些列社会保障计划,包括最低生活水平保障网络、养老计划和医疗保障等,旨在覆盖更大的贫困人民群体。

然后,在缺乏鼓励地方政府解决问题能力机制的情况下,这些公共项目在日益扩散的社会紧张局势中的实际功效还有待观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